本文转自:咸宁日报
2000年,咸宁市实验小学时任校长汪金月立足学校长远发展,凝练提出“勤学、合作、善思、多能”的学风。历经二十余载传承,这一学风已成为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,从学习态度、协作模式、思维培养、能力拓展四个维度,构建起系统的育人体系。
勤学:筑牢终身学习根基,激活教育发展动力。“勤学”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石。学校通过课程与管理双轮驱动,将“勤学”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。课程设计上,依据学科特色,语文开展经典诵读、创意写作,数学引入数学建模、趣味竞赛,以丰富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;管理层面,建立考勤监督、作业检查、奖励表彰机制,将“勤学”内化为习惯。电子图书馆、校园读书节等平台的搭建,更让“勤学”从个体行为升华为校园文化基因,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,也为学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合作:构建协同育人生态,促进全面发展。“合作”贯穿学校管理的微观与宏观层面。班级推行小组合作学习,学生在项目研讨、课堂互动中互补互助,既提升学习效率,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;学校搭建教师合作平台,通过集体备课、课题研究打破学科壁垒,实现资源与智慧共享;同时,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,邀请家长参与教学管理,联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,形成全方位育人网络。这种多层次合作体系,优化了教育生态,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沟通、包容与担当。
善思:培育理性思维品质,深化教学质量内涵。“善思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。教学中,教师以启发式、探究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,引导学生观察质疑、自主探究,通过科学实验、辩论会等活动,培育创新与批判性思维;评价体系将思维过程与创新能力纳入考核,推动教师转变教学重心。思维训练的常态化,使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,不仅夯实学习基础,更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。
多能:拓展多元发展路径,践行全面育人目标。“多能”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。学校通过课程与实践结合,构建多元发展体系。校本课程涵盖艺术、体育、科技等领域,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;学科竞赛、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,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;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掘自身优势。“课程—实践—评价”三位一体的模式,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,全面提升审美、创新、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,真正实现“五育并举”。
咸宁市实验小学“勤学、合作、善思、多能”的学风,既是教育理念的凝练表达,也是实践路径的系统规划。它以学生成长为核心,通过管理创新、资源整合与模式优化,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。
浙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